“站在学校发展史上的特殊坐标点上,他既是‘华东水利学院’最后一任院长,也是‘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首任校长。他在主持学校工作的年代里,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人为本的执着追求,为母校从单科性学院发展成多科性综合型大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三峡工程首任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对学校一位校长的评价,他就是左东启。
左东启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前瞻的教育理念和务实的管理风格,引领这所水利名校完成了历史性跨越,在治水与治校的双重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校园里,看到那些投身水利事业的青春面孔,听到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水利”等前沿问题的探讨,仍能感受到左东启教育理念的持久生命力。
左东启1925年4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1年至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深造,获科技学科副博士学位。这段兼具国内扎实基础和国外先进视野的学术经历,为他日后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左东启1979年7月-1983年12月任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1983年12月-1986年12月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校长。
一、高瞻远瞩,敢为人先,治校方略显担当
1983年左东启接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时,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恢复调整期。作为1978年再次被教育部确定的水利电力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华东水利学院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水利人才的重任。左东启上任后敏锐地意识到,单一的水利工程学科结构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多元化需求,于是他在专业设置上推陈出新、削枝强干、内深外延、填空补齐,专业设置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港口及航运工程、陆地水文、农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力学、海洋工程水文、军港工程建筑等8个专业,逐步新增工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工业管理工程等专业,系的设置也由河川、水港、水文、农水、力学5个系增加到10个系、1个部,即新设了自动化系、勘测系、工民建系、管理系、社会科学系和基础部。在当时水电部的支持下,学校于1984年设立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极大提升了学校为水利电力行业提供继续教育的能力。左东启积极推进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常州校区建设,并于1986年在常州设立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机械学院,常州校区的设立对于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的学科分布、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如虎添翼,进一步扩大了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学科专业的覆盖面和区域服务能力。这一系列调整丰富了学校的学科生态,奠定了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也为后来的恢复传统校名创造了条件。
80年代初期,国家农委计划给农业口的高校安排一批世界银行贷款,时任副院长的左东启得知这一信息后,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笔贷款也应该支持水利高校建设。经多方努力,学校最终申请到540余万美元的贷款。学校利用这笔贷款从各系各学科选派98名教师出国考察、进修、做访问学者,学习先进技术经验。这批教师回国后成为了学科带头人,推动了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的革新,对学校拓展学科、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还利用这笔贷款引进了国际先进仪器设备百余台,包括M360计算机、模拟地震动台、激光测速仪、解析测图仪、缩微复印设备等。这些先进仪器设备显著为提高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后续承担国家级水利水电重大项目、引领行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引路育心,严慈相济,立德树人润无声
在过去的河海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称呼——先生。这是广大河海人对师者风范的景仰,更是对前辈人格力量的尊崇。左东启正是这样一位先生。他以学生为傲,以桃李为荣。待得百花成蜜后,他却已头鬓皓然。左东启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水利高等教育事业。
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的记忆中,“遒劲风骨,从容慈祥。左东启一片丹心赢得了爱戴和赞赏。他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忘年挚友,更像是我的父辈。”在左东启另外一名学生毛野教授的印象里,“左东启从不摆什么领导架子,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和大家打成一片。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他总是那么客客气气。”
1994年6月7日,左东启参加博士毕业生论文答辩
熟悉左东启的人都知道,他胸有丘壑、淡泊名利。作为一名河海人、水利人,左东启的身上充分彰显了水的奉献、柔韧、公正、清廉、谦虚等德性。很多年以后,他还记得报考上海交大时的一道翻译题,是要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翻译成英文。左东启翻译得很好,或许,在他年少时,内心就渴望着一种质朴和本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当年从苏联留学回来到“华水”报到时,没有提任何条件,自己拎着包就到了学校,住在简易招待所。在他家里,总能看见书房里挂着那幅陆游诗句,“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他说希望自己能成为“少食多学、日日勤读”的好学者。
左东启心怀坦荡、诚恳开放、崇尚自然、不事矫饰,为大家公认。1958年他同施展平老师一起去南京农学院学习调查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教育计划有关问题,为了等待相关人员,就在南农教学大楼外阶梯上席地而坐,就像一位普通人。1976年左东启参加省“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去苏北灌云搞社教,在下车公社通往有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教师所在大队的田间道路上,常常能见到左东启头戴草帽、背着背包的身影。他和社员、教师一起参加劳动,一起聊天,一起吃农家饭,情感交融,仿佛一家人……
左东启乐当引路人,指路而不带路;引路育心,培养治水栋梁。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学习,研讨科研问题。每次他都会一身正装,落座后纸笔一摆,就开始对每一个问题刨根问底,一个个地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他问得细致认真,也问得不留情面,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了先生在治学上一丝不苟、严格较真的态度。尽管左东启工作繁忙,但他坚持亲自站在讲台上授课,而且开新课,编撰新教材。他认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左东启写的《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至今对开展水工、港工、土木等专业的实验研究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左东启的教育实践证明,真正的树人必先立德。他以朴素的生活态度树立人格榜样,以严格的学术标准锤炼专业精神,更以家国情怀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提供了立德树人的生动范本。
三、精进治学,硕果累累,治水智慧泽后人
在科学治水的专业领域,左东启又回归科学家本色,以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攻克重大水利难题。即便在校长任上,他仍保持科研一线的工作节奏,深夜伏案审改论文的身影成为许多教师的楷模。这种科学家的执着,体现着“格物致知”的学术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践智慧的完美结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国民济发展的需要,新能源建设成为燃眉之急,为此我国决定引进第一个核能发电项目——大亚湾核电站,并与法国签约,承担此项目的设计研究和建设任务。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作为我国政府选择的科研单位与法方同步进行建设工程方案的研究。由左东启领衔组织校内跨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统一指挥作战的优秀团队,开展了搜集资料,现场调研,工程方案的比选优化,试验设备的研配和调试,形成了海洋、动力、水土、水港、水文、环保和仪器等多学科和水科所、科研处等多部门大协作态势,各单位协调配合,确保了整个团队有序开展试验研究。
大亚湾核电站所需的工作环境,如大面积的湖海水域,天然水流运动和电厂排出的温水扩散运动的规律,电厂进、排水口及导堤的布置和水上交通等,都是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各学科的强项。正是凭借这些方面的科技功底和对我国海岸带水流运动的正确掌握,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为大亚湾核电站的取排水口位置选择,海堤的定位和走向,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研究改进,提出了建议采用的工程布置方案,经模型试验测定,其各项技术指标都优于法方提出的原设计方案。这是左东启对有组织科研的前瞻探索,是多学科大联合的创新实践,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还被国家教委精选入《中国高等学校重大科技成果与研究进展》选编,并写入行业规范。该研究成果水平高,技术领先,经济效益明显,被工程采用后比原方案节约工程投资约2亿元,为我国核电站海工和水工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研究提供了成功系统的经验,对我国的核电站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左东启在有组织科研上的实践,还体现在创新学校科研体制,确定“分、统、合”三原则,调整建立了工程结构实验中心、泥沙实验中心、水工水力学实验中心及计算机中心等四个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跨系、跨专业、跨学科设置,人力、设备、技术力量充实,精准服务国家与地方及行业需要,为组织鼓励各学科教师努力争取国家或地区科技攻关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
左东启还十分重视水利类辞书、手册的编写出版,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编了国内第一部《水工设计手册》8卷本,成为广大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工具。他一直关心着我国水利事业与学校教育事业的新发展。不仅主编出版了重点教材《水工建筑物》,还就水利热点问题发表了十余篇文章,内容涉及黄河、海河的治理,水环境与水生态,湿地、水资源评价等,其中不乏极有价值的真知灼见,都堪称国内本专业的经典之作。他的国学功底还很深厚,熟悉中西方文化,能写一手别具一格的毛笔字和花体英文字,晚年有文集《中国水问题的思考》出版,身后还有《左东启诗抄》编出,有的词作已入选《当代科学家诗文选》。
左东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其治校理念和实践经验已成为新濠娱乐_澳门新濠天地-赌场*网址的宝贵财富。他以水为师,将水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创造性融入办学实践;他以工为法,用系统工程思维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他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他就像一位智慧的治水者,不仅治理着有形的江河,更疏导着无形的知识之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成长成才。
他以水利科学家的严谨务实和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引领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把握方向、开拓进取,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来源:水利水电学院、《左东启先生纪念文集》)